高原健康及訓練研究
發布日期:2018-01-16 瀏覽次數:4406
高原健康及訓練研究:
◆ 吳天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原醫學奠基人,《高原環境對人體有益影響的研究》,醫學研究雜志2007.12,“院士述評”欄目。文章主要講述了高原環境既有對人體低氧損傷的一面,即易發生各型高原病,而又有有利健康的一面,這與在高原低氧環境下人體獲得習服(acclimatization)和適應(adaptation)或預適應(pre-acclimatization)的生理變化有關。
◆ 崔大林,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原訓練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體育文化導刊2008(1)。文章成文于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總結了我國田徑、游泳等項目自20c70s以來采用高原訓練的方法,收到了一定成效,提出有必要加強對高原訓練的理論研究,探索高原訓練的規律,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競技體育運動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并為形成中國競技體育的訓練理論體系做出貢獻。
◆ 胡揚,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關于高原訓練中若干問題的思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7)。2006年1月22- 23日國家體育總局在昆明海埂高原訓練基地召開了“備戰2008奧運會高原訓練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是我國體育史上由國家體育總局召開的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高原訓練工作會議,在備戰2008年的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運動生物科學的角度就高原訓練中一些問題進行了論述。
◆ 劉園園,《高原健康理論框架下的漸進型間歇性低氧預習服訓練研究》,山東大學2014屆博士學位論文。論文主要針對四個問題開展了研究,包括利用俞夢孫院士提出的高原健康理論為指導,設計并實施了新型的漸進型間歇性低氧預習服(PIHE)訓練方案;設置訓練前低氧檢驗和訓練后低氧檢驗環節,通過前后比較,首次驗證了PIHE訓練能夠顯著改善4300米高度時人的睡眠質量;提出利用睡眠質量作為重要的預習服指標,系統地評價受試者是否處在生理性應激的范圍內;通過樣本熵等非線性的方法分析了低氧訓練過程中靜息狀態和運動狀態下的心率變異性,發現運動狀態的樣本熵值要明顯高于靜止狀態的樣本熵值。
◆ Zaccaria M. Sodium regulating hormones at high altitude: basal and post- exercise levels. J ClinEndocrinolMetab, 1998.83:570-574. 文章提出雖然高原訓練一般不會在高于3500 m以上的高度進行,但專家們認為,由于運動員在高原訓練時進行大強度、長時間的運動,體內缺氧程度非常大,應予以重視。
◆ Miyamura J. Exercise physiology of high altitude. NAP limitted, Tokyo,2000:176.文章提出運動員在高原訓練時所產生的過度疲勞,身體狀況不良等癥狀也可以被認為是高山病的一種,應予以重視。
- 上一篇:
- 下一篇:低氧健康及訓練研究